再见,保本理财!透视结构性存款
原创声明 | 本文作者为金融监管研究院专栏作者,副院长刘诚燃,院长孙海波,研究员刘子炜。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2017年11月一行三会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同时,针对资金池亦明确“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矛头均直指银行保本理财产品。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银行理财产品2017年末存续余额29.54万亿。值得关注的是保本理财的表现:
2017年末,保本、非保本理财的存续余额分别为7.37万亿和22.17万亿(而在2016年末,保本、非保本理财的存续余额分别为5.94万亿和23.11万亿)。在非保本理财较年初下降4.5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保本理财却实现了小幅度的增长。
本文认为:虽然在资管新规等的要求下,保本理财会逐渐退出舞台,但是在新规未落地前,随着投资者避险意识和需求的提高,保本理财规模可能有小幅上涨的空间。
在银监统计口径中,保本理财是在结构性存款科目下核算,目前部分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已接近理财产品,未来结构性存款这一工具可能成为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方式。
以往对于银行理财的“保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合同层面(及监管口径)是非保本。
但为吸引客户购买,银行对其做出刚性兑付的兜底承诺:主要体现在销售过程中,同时通过摊余成本法、浮动管理费、关联交易调节收益实现固定收益。
2、合同层面是保本。
通过存款+衍生品的结构来构造结构性存款,即所谓的技术性保本。
3、合同层面是保本。
通过简单的合同承诺,并无衍生品构造。
所以,所谓 “保本理财退出历史舞台”亦有三层含义:
1、提供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资管产品)将不再继续刚兑;前面所提及的各种保底方式,在资管新规实施后都将被严格禁止。当然会有一定过渡期。
2、存款+衍生品的结构以后不能再被称作“保本理财”,可能专门划分为一类存款产品(这类产品系浮动收益)。
3、没有实际构造、单纯通过合同约定承诺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彻底成为历史。
本文认为,未来资管新规正式生效后,所有银行保本理财都需要改造为结构性存款。所以下文就主要针对结构性存款这一潜在突破口进行分析。
一、基本概念
二、区别与联系
三、会计处理
四、衍生品账务处理
五、客户账务处理
一、基本概念
(一)保本理财
按照是否保证产品本金兑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尚无标准化定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05年第2号)中是按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将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
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
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这里的保本理财是特指100%本金保证的理财产品,如果只是部分本金保证的理财产品不属于这里的保本理财范畴。
(二)结构性存款
根据银监发〔2010〕240号文《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结构性存款是指:
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此前的保本理财中,大部分也正属于此类结构性存款。
二、区别与联系
(一)保本理财与非保本理财
保本理财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差异。
由于银行承担风险,为保本型理财产品提供兜底承诺、保证本金兑付,保本理财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或同业融入)进行管理,并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同业融入除外),相关资产须按银监会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
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外理财产品。
按照银监办发[2014]39号《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理财业务会计制度,做到不同收益类型理财产品的分账经营和分类管理。
1、对于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应按真实穿透原则,解包还原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并严格参照自营业务的会计核算标准计提相应的风险资产、拨备,以及计算资本充足率等。
2、对于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其保本部分应纳入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核算。
正因为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不同特性,在统计的过程中,投资方银行购买他行保本理财,计入存放同业款项,交易对手为境内商业银行或境内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购买他行非保本理财,计入投资项下其他。
对于发行方银行而言,如果募集理财资金来源于同业,则计入同业存放款项,交易对手为除保险业金融机构之外的各类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同业存视同为单位存款),如果是募集资金来源非同业,则计入单位存款或储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统计。
(二)理财与结构性存款
监管虽然要求将银行吸收的非同业保本理财资金纳入结构化存款统计,但保本理财和结构化存款之间本身并非同一产品,两者之间应该是交叉关系。
即,保本理财可以投资结构性存款,但结构性存款未必需要以保本理财方式吸收资金。甚至,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也可以设置成非保本形式。
(三)结构性存款构造例析
以下为几种常见结构性存款的结构。
其中,既有通过挂钩其他指标实现收益的真结构性存款,也有挂钩无法实现之指标的假结构性存款。
1、保本:存款+买入期权
保本理财1:期限一年,规模一亿,其中9700万投资存款,300万作为期权费购买2000万名义本金的A股票看涨期权,如下图所示:
假设银行FTP(资金转移定价)是4.5%,一年后,存款部分得到9700*(1+0.045)=1.013亿,一年后有两种结果:
(1)A股票市价未超过执行价,期末不行权,300万期权费打水漂。最终总收益为0.013亿,实际收益率为1.3%。
(2)A股票市价超过执行价,收益即市价与执行价之差。假设行权后获得1000万收益,最终总收益为0.113亿,实际收益率为11.3%。
这是真结构性存款,即触发条件是可能实现的。
对银行而言,存款端的收益主要来自FTP带来的利差,这部分收益是固定的,使产品达到了保本的效果。期权部分的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承担。
2、保本:存款+买入期权组合
另一种真结构性存款对,则是上述产品的变形。
这种结构可挂钩一篮子股票,产品的收益也常设定为离散型:比如可以设定其中一股票的涨幅超过20%为阈值,触发则客户得到收益率4.8%、不触发则客户得到收益率3.5%。
这种离散收益的结构和第一种的连续收益的结构不同,此结构下,存款的固定收益加上期权的两种收益,最后产品总的收益率是4.47%或4.51%。
3、保本:存款+Libor/美元波动率/石油
该结构是一种假结构性存款:即其挂钩的条件通常不可能被触发的。比如挂钩Libor USD破6%,布油超过300美元/桶等。由于挂钩部分投资不会提供收益,这种设计只是为做出结构性存款而做,实际收益率完全来自投向存款部分的固定收益。
该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央行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可提供给客户较高的收益率。
4、非保本:存款+买入期权
该结构与第一种保本结构的区别在于:投资于存款的部分比例较小,到期的固定收益部分无法保本。期权费的比重相对提升,提高了风险和收益,带来较大的收益波动区间。示例如下:
理财产品4:期限一年,规模一亿的,其中8000万投资存款,2000万作为期权费购买A股指数的看涨/看跌期权。
一般这种产品的风险等级较高,为P3-P4级别。其优势在于这类产品真正打破了刚兑,由客户自行承担期权部分的风险和收益,不涉及非标,产品透明且方便核算。
三、会计处理
非保本理财、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的会计处理一般不同。
对于理财产品,一般会进行独立会计核算,有独立的三张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而结构性存款则会直接纳入银行自营会计报表中核算。
非保本理财是银行表外的代理投融资类业务,会计处理中一般将其在贷方计入委托资金-委托理财基金(负债类科目)。
保本理财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转移标准,因此银行不能表外核算,负债端应计入理财存款等负债类科目。
结构性存款在实际做账中按照存款处理,这和银监统计口径不同。银监统计中未对保本理财与结构性存款特别区分,一般把保本理财募集资金均统计为结构性存款,甚至包括了衍生品合约价值。
(一)保本理财从发行银行角度记录方式
最简单的做法,是将保本理财当成一般存款进行账务处理。
当客户在银行选择购买某一保本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先向银行账户存入一笔资金作为购买理财产品的本金。这笔存入的资金对于银行来说是银行的负债端,并且初始是在活期储蓄存款科目下,银行需要将这笔资金转入对应的理财存款科目。
具体操作如下:
1、募集资金到账时:
借:活期存款(负债类科目)
贷:理财存款(负债类科目)
产品到期后,银行需要支付对应的本金和利息。这时候银行会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通过借记保本理财资金利息支出,贷记应付保本理财资金利息来反映利息费用的支出,同时银行会将理财资金转回客户的活期存款账户,以达到还本的目的。
具体会计操作如下:
2、理财产品报表日:
借:保本理财资金利息支出(损益类)
贷:应付保本理财资金利息
3、分配本金和收益时:
借:理财存款(负债类科目)
应付保本理财资金利息
贷:活期储蓄存款
举个例子:
某人购买1年期A理财产品10万元,年化利率4%。将钱存入银行后,银行会将这10万元的活期存款转入理财存款科目:
借:活期存款 100,000
贷:理财存款—A理财 100,000
银行在产品到期终止时会将利息和本金返还到投资人的活期账户上:
借:保本理财资金利息支出—A理财 4,000
贷:应付保本理财资金利息 4,000
借:理财存款 100,000
应付保本理财资金利息 4,000
贷:活期储蓄存款 104,000
此处应注意,以上会计处理中保本理财无衍生品投向。如果理财产品这一SPV资产端部分投向银行结构性存款,部分投向金融衍生品资产,相应衍生品部分的账务处理详见本文第四部分。
(二)结构性存款从银行角度的记录方式
结构性存款与保本理财在这种最简单模式下的会计处理方式相近,在吸收存款的时候,会做一笔会计分录将活期储蓄存款转入结构性存款科目,但同时由于结构性存款存在着投资衍生品的情况,所以还会将部分资金计入衍生品投资科目。
在到期时,银行通过损益类的科目将应付利息结转,并且在返还本金给客户时,会将作为存款部分的利息收入和衍生品交易的收入一同结转至投资人的活期存款账户。
具体会计操作如下:
1、募集资金到账时:
借:活期储蓄存款(负债类科目)
贷:结构性存款(负债类科目)
衍生品投资
2、计息:
借:结构性存款利息支出(损益类)
贷:应付结构性存款利息
3、支取时:
借:结构性存款
应付结构性存款利息
衍生品投资收益
贷:活期储蓄存款
举个例子:
投资人投100万元结构性存款,FTP定价一年期利率4.5%,钱存入后银行将这100万元根据协议(假定96%投存款,4%投衍生品)分别转入结构性存款科目和衍生品投资科目:
借:活期储蓄存款 1,000,000
贷:结构性存款 960,000
衍生品投资 40,000
在到达计息日时,银行会将相应的利息结转(衍生品投资涉及的分录会在后文详述):
借:结构性存款利息支出 43,200
贷:应付结构性存款利息 43,200
最后结构性存款到期,银行需要还本付息:
借:结构性存款 960,000
应付结构性存款利息 43,200
衍生品投资收益 [0,+∞)
贷:活期储蓄存款 1,003,200 + 0到无穷大
(三)上市银行报表披露情况
从国内上市银行的报表看,结构性存款的会计科目不尽相同。
主要有以下几类:
客户存款,如:光大、中行、九台农商行
交易性金融负债,如:工行、农行、建行、邮储
其他负债,如:杭州银行
2016年末国内上市银行的年报披露结构性存款(表内/保本理财)情况如下:
四、衍生品账务处理
结构性存款是将利率、汇率等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产品,一定意义上是挂着存款名字的衍生品类产品。因此,银行会面临相关风险暴露管理问题。
比如针对外汇结构性存款中期权带来的外汇暴露,商业银行一般会进行轧差交割,把期权对外平盘,通过自营盘的外汇买卖在市场中对冲风险,这和结构性存款属于“背对背”交易,自营部分并不承担风险。
关于“背对背”平盘问题,实务中一般由总行承担做市义务,撮合并确保两份协议期限、收益率、权利义务等要素一致,最大限度控制操作风险。另外,部分银行选择将隐含在外汇结构性存款中的期权部分进行打包,在国际市场出售以赚取差价。
本文以黄金期货为例,列出了银行衍生品端的会计处理,并通过案例给出不同日期节点的账务处理,供读者参考。
(一)账务处理
衍生品交易与股票交易等不同,投入资金并不属于账面价值,而是以保证金的形式存在于账户上。具体的会计分录操作如下:
1、存入保证金
借:结算备付金(根据交易品种和交易所不同而设置)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由于保证金的比例是合同规定且固定不变的,所以当银行所投衍生品产生收益,且收益已超出必要留存的保证金金额时,银行可提取多余的保证金。当然,银行也可以在合约到期后,将相应的保证金提取至结算备付金账户。
具体的会计分录操作如下:
2、提取保证金/调整合约占用的交易保证金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结算备付金
借:存出保证金
贷:结算备付金
银行确认衍生品买卖方向后,会在账户上对应的做一笔建仓的会计分录,但这笔会计分录只是为了显示所购买的衍生品的价值,本质上对整个报表金额没有影响,具体计入的是其他衍生工具。
买入合约和卖出合约的不同会计处理情况如下:
3、开仓
(1)买入合约:记录初始合约价值(以黄金期货为例)
借:其他衍生工具-××买入黄金期货-初始合约价值
贷:其他衍生工具-冲抵黄金期货初始合约价值
(2)卖出合约:记录初始合约价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冲抵黄金期货初始合约价值
贷:其他衍生工具-××卖出黄金期货-初始合约价值
在出现合约到期交割或者平仓时,需要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的结转比例,从而结转平仓/到期合约的初始价值。银行会做相应的冲抵会计分录来调整初始合约价值使得其在账面上始终显示为当下持有的真实价值。
具体操作如下:
4、平仓或到期交割
(1)买入合约卖出平仓或到期交割
采用移动加权方法结转平仓合约的初始合约价值,需计算结转比例。
结转平仓合约的初始合约价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冲抵黄金期货初始合约价值
贷:其他衍生工具-××买入黄金期货-初始合约价值
(2)卖出合约买入平仓或到期交割
采用移动加权方法结转平仓合约的初始合约价值,需计算结转比例。
结转平仓合约的初始合约价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卖出黄金期货-初始合约价值
贷:其他衍生工具-冲抵黄金期货初始合约价值
衍生品的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手续费,主要是通过结算备付金科目来结算。日终结算时,衍生品交易账面上的浮动盈亏主要通过其他衍生工具-XX买入期货-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XX期货-XX买入期货体现;而具体买卖产生的损益,则是通过投资收益-XX期货-XX期货直接反馈在结算备付金中。
具体的会计分录如下:
5、交易费用
借:交易费用
贷:结算备付金(或应付交易费用)
6、日终结算
(1)买入合约日终估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买入黄金期货-公允价值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黄金期货-××买入黄金期货
(2)卖出合约日终估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卖出黄金期货-公允价值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黄金期货-××卖出黄金期货
(3)确认平仓损益/到期交割损益
借:结算备付金
贷:投资收益-黄金期货-××黄金期货
(4)当日无负债结算
借:结算备付金
贷:证券清算款
以上便是衍生品交易涉及的会计分录,下面通过案例详细解释上述会计分录在实际记账过程的操作。
(二)案例应用
以前面的结构性存款案例为例。其中有40,000元用于了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保证金比例为10%,由于金融衍生品投资每日都会有较大的变化,所以为方便起见,现以两日的交易为例。银行于2015年8月10日成交X衍生品,具体成交汇总如下:
【交易日期2015-08-10】
成交汇总
合约 | 买/卖 | 投机/套保 | 成交价 | 手数 | 成交额 | 开/平 | 手续费 |
X衍生品 | 买 | 套保 | 10,000.00 | 40 | 400,000.00 | 开 | 206.07 |
持仓汇总
合约 | 持仓 | 昨结算价 | 今结算价 | 当日盈亏 | 投机/套保 |
X衍生品 | 40 | 0.00 | 10,050.00 | 2000.00 | 套保 |
2015-08-10 账务处理
首先是银行将投资于金融衍生品的4万元作为保证金存入账户,同时将已经购买的衍生品的价值在账面上显示:
1、存入保证金
借:结算备付金 40,000.00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40,000.00
2、买入合约:记录初始合约价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套保买入X衍生品-初始合约价值 400,000.00
贷:其他衍生工具-冲抵X衍生品初始合约价值 400,000.00
因为交易的发生,相应的交易费用需要在结算备付金中扣除:
3、交易费用
借:交易费用 206.67
贷:结算备付金 206.67
日终结算时,因为没有卖出相应的衍生品,所以价值的变动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表上体现:同时进行当日无负债结算:
4、日终结算
(1)买入合约日终估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套保买入X衍生品-公允价值 2,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X衍生品-套保买入X衍生品 2,000.00
(2)当日无负债结算
借:结算备付金 2,000.00
贷:证券清算款 2,000.00
同时调整交易保证金的数额,因为无负债结算后备付金的余额为41793.33元,超过规定要求留存保证金金额40200元,所以可以进行备付金的提取:
4、提取保证金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1593.33
贷:结算备付金 1593.33
【交易日期2015-08-11(次一交易日)】
成交汇总
合约 | 买/卖 | 投机/套保 | 成交价 | 手数 | 成交额 | 开/平 | 手续费 |
X衍生品 | 买 | 套保 | 10,125.00 | 40 | 405,000.00 | 开 | 208.56 |
X衍生品 | 卖 | 套保 | 10,075.00 | 40 | 403,000.00 | 平 | 207.27 |
持仓汇总
合约 | 持仓 | 昨结算价 | 今结算价 | 当日盈亏 | 投机/套保 |
X衍生品 | 40 | 10,050.00 | 10,200.00 | 4,000.00 | 套保 |
2015-08-11 账务处理
第二日先是买入合约,将买入合约的初始价值计入:
1、买入合约:记录初始合约价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套保买入X衍生品-初始合约价值 405,000.00
贷:其他衍生工具-冲抵X衍生品初始合约价值 405,000.00
然后卖出合约平仓。这里银行会根据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结转比例,随后利用结转的比例计算出单手衍生品的交易成本,结转平仓合约的初始合约价值:
2、买入合约卖出平仓
采用移动加权的方法结转平仓合约的初始合约价值,先计算结转比例q3=40/(40+40)=0.5
其中单手衍生品的成本经过加权平均计算后为(10,000+10,125)*0.5=10,062.5
结转平仓合约的初始合约价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冲抵X衍生品初始合约价值 402,500.00
贷:其他衍生工具-套保买入X衍生品-初始合约价值 402,500.00
随后将交易费用扣除:
3、交易费用
借:交易费用 415.83
贷:结算备付金 415.83
日终结算时因为存在平仓的操作,所以平仓部分的损益在投资收益科目中体现,而继续持有的衍生品的价值变动依旧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体现
4、日终结算
(1)买入合约日终估值
借:其他衍生工具-套保买入X衍生品-公允价值 3,5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X衍生品-套保买入X衍生品 3,500.00
(2)确认平仓损益
借:结算备付金 500.00
贷:投资收益-X衍生品-套保X衍生品 500.00
(3)当日无负债结算
借:结算备付金 3,500.00
贷:证券清算款 3,500.00
最后调整交易保证金,由于保证金余额43,784.17元远高于所需保证金金额40,800元,所以银行可以提前提取保证金:
1、提取保证金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2,984.17
贷:结算备付金 2,984.17
五、客户账务处理
(一)保本理财
当企业客户投资银行保本理财时,在投资方的报表处理中不能将其作为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列。
这主要因为保本理财虽然实际上本金是有保证的,但银监会要求不能无条件保证收益,即便固定收益也需要附一定条件,因此投资人并不存在一项要求发行该理财产品的银行在规定时间支付固定金额的本息的合同权利。
这样保本理财在金融资产四分类中,就不能归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和应收款项”两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一报表项目属于“非流动资产”大类下,而此前绝大多数理财1年内,属于流动资产,因此列为“其他流动资产”。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分录参考如下:
1、投资理财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银行存款
2、到期赎回获益时: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
(二)外汇结构性存款
外汇结构性存款,即企业与银行之间签订的以外汇为标的具有固定存款性质的合约。其本金固定,但存款利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浮动,可被视为一笔定期存款和一份期权的组合金融产品。
常见的会计处理有以下两种,企业可根据税收考虑和自身需要进行选择。
1、作为理财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
此种方式下的账务处理方式与上面的保本理财相同,会计分录可参考如下
(1)签订合约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外汇结构性存款
贷:银行存款—外汇活期存款
(2)结息日获得存款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外汇活期存款
贷:投资收益—外汇结构性存款
(3)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向银行询价以核算公允价值变动(假设卖回金额大于本金):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外汇结构性存款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合约到期时:
借:银行存款—外汇活期存款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外汇结构性存款
2、按照定期存款和期权两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1)签订合约时:
借:银行存款—外汇结构性存款
贷:银行存款—外汇活期存款
(2)结息日获得存款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外汇活期存款
贷:财务费用—利息收入
(3)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向银行询价以核算公允价值变动(假设卖回金额大于本金):
借:衍生工具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合约到期时(假设此时“衍生工具”余额在借方):
借:银行存款—外汇活期存款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银行存款—外汇结构性存款
衍生工具
综上,银行保本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产品,只是保本理财可以通过类似结构性存款的设计,来达到保本的最终目的。
预期收益型理财对于客户而言就是个“黑箱”,资金投向和风险状况一团黑,投资端实际情况是混杂了各种标准化证券、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银行自身不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即便合同明确不保本,银行出于声誉风险的考虑,会在理财实际未达到预期收益时给予客户补贴。从实质重于形式角度而言,这类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非保本理财(表外理财)也应该纳入保本理财(表内理财)统计,属于“影子银行”。
银行最初是为了突破利率上限,引入了结构性存款这一工具。而通过理财这一SPV,能够固定期限(不得提前支取),有助于稳定存款来源,减少期限错配。但随着理财对非标资产投入的加大,期限错配、滚动发售、混合运作、分离定价形成一个个庞大的理财资金池。这部分不用计提拨备,不用计提资本的“银子银行”看似增加了所谓竞争力,但亦加大了系统性风险。所以,理财打破刚兑迫在眉睫。
按照即将发布的大资管新规,所有的资产管理产品均不能设计为保本类产品,所有非保本资管产品不得刚性兑付。为了合规和避免混淆投资者,保本理财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会是结构性存款么?大部分中小银行还没有金融衍生品业务资质,无法将自家存款做成结构性存款。本文认为取消保本理财、打破刚兑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虽然也会带来银行业的阵疼,但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点击查看金融监管研究院 孙海波亲自设计并参与授课的合规大讲堂详情: